时间: 2025-04-04 18:27:13
据报道,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下,中欧之间的贸易往来既紧密又充满波折。近年来,双方在多个领域的贸易摩擦不断涌现,这些摩擦背后不仅有着经济利益的博弈,更涉及到复杂的国际政治和战略考量。
欧盟近年来在贸易政策上频频针对中国。自冯德莱恩担任欧盟领导后,欧盟与美国关系愈发紧密,倾向也有所显现。2024年,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最终决定对中国进口电车加征临时关税,税率最低为17.4%,最高达38.1% 。欧盟认为中国电车热销是因为高额补贴,但中企所获补贴均符合世贸规定,欧盟此举既无确凿证据,也缺乏法律支撑,完全是在侵害中企合法权益。同时,欧盟还依据2023年7月正式实施的《外国补贴条例》,对中国机电产品展开调查,甚至在2024年初迫使中企撤离欧洲风电计划,7月10日对中国机电进出口商做出详细的调查,在这些调查中,评判标准主观,关键概念含糊,违背了世贸组织的精神与原则。在行动上,欧盟还对在荷兰的中国公司进行突击检查,控制中国员工手机及相关设备,种种行为尽显其贸易保护主义的姿态。
面对欧盟的种种不合理举措,中国并没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采取反制措施,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一定的关税后,中国迅速宣布对欧盟进口的猪肉类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同时发布针对欧盟白兰地及甲苯胺等领域的反倾销调查公告。此外,中国商务部门针对欧盟的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等事项,深入研究欧盟的外国补贴条例,评估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调查范围涵盖光伏、风电领域以及安检设备和铁路机车等方面。这些反制措施精准有力,直击欧盟相关产业的痛点,让欧盟切实感受到了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
除了电动汽车领域,中欧在其他产业的贸易摩擦也不断上演。以马铃薯淀粉产业为例,2007年2月5日,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征收反倾销税,此后在2011年、2013年、2016年、2019年和2021年,有关政策和企业继承情况都有调整。2024年2月5日,应中国马铃薯淀粉产业申请,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进行期终复审调查,由于申请人未对原产于英国的进口马铃薯淀粉提出期终复审申请,自2024年2月6日起,对原产于英国的进口马铃薯淀粉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到期终止。2025年2月5日,商务部发布了重要的公告,裁定如果终止反倾销措施,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的倾销和对中国产业的损害可能继续或再度发生,自2025年2月6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马铃薯淀粉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5年,征收税率与之前公告规定一致。这一举措是中国基于产业发展真实的情况,为保护国内马铃薯淀粉产业而做出的合理决策。
在风电领域,欧盟同样对中国采取了不公正的手段。2024年6月底,欧盟对中国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发起反补贴调查,德国在此事件中不仅不从中斡旋,反而全力支持欧盟,认为此举能减轻对华过度依赖,还担忧中企参与风电项目影响数据安全。德国的这些行为无疑给中欧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毕竟中德经济关系向来紧密,德国在欧盟中地位重要,本应在中欧关系中发挥积极的润滑作用。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欧美国家长期秉持霸权思维,尽管世界正朝着多元化格局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但他们仍妄图维持两级或单级霸权,采用各种手段打压中国,试图将全球秩序推向新冷战,构建中国与西方对峙的新格局。美国认为两级竞争格局更安全,而欧盟在这种大背景下,也逐渐跟随美国的步伐,对中国企业采取了一系列不公平措施。
不过,欧盟也并非没意识到与中国保持良好贸易关系的重要性。在中方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马铃薯淀粉继续征收反倾销税之后,欧盟各国领导人召开紧急会议,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罕见对中方“退了一步”,称赞中国是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还表示中欧“可以达成协议”,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领域的合作。这背后其实是欧盟在权衡利弊后的选择,特朗普威胁对欧盟加税,欧盟面临着中美竞相加税使其成为“夹心层”的困境,所以急需缓和与中美其中一方的关系。而中欧贸易存在更大的转圜余地,只要欧盟纠正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一定的关税等错误行为,给中企提供公平、非歧视的市场环境,双方还是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中欧在更广泛的国际议题上,如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推动全球多边主义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责任。
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虽然目前存在诸多摩擦,但合作共赢才是双方的最佳选择。中国一直强调合作的意愿,也始终以开放的姿态与欧盟做沟通和协商,只要欧盟能够摒弃贸易保护主义,尊重市场规则和世贸组织原则,中欧可完全在经济、科技、环保等多个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未来,希望欧盟能够早日认清形势,积极与中国寻求合作,一同推动中欧关系重回健康稳定的发展轨道,这不仅符合双方的利益,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